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管理 > 媒体关注 > 正文 媒体关注
    封面新闻: 对话独木舟横渡大西洋的四川探险家刘勇:撰写7万字海上日志 将对探险行为开展学术研究
    发布者:党委宣传部 来源: 封面新闻  日期:2023-04-07 16:26:53

    封面新闻记者 邹阿江 刘雨薇 秦怡 摄影报道 部分图片由采访对象提供

    “终于可以走路不摇晃了,平衡功能已经恢复正常。”几天前,刘勇在朋友圈发文向亲朋好友述说着自己上岸一周后的身体状态。

    这位det365在线平台的教授,也是一名探险家。就在不久前,他刚完成了一次探险之旅:历时54天23小时,独木舟无动力划桨5239公里横跨大西洋。

    4月6日下午,封面新闻记者在det365在线平台见到了刘勇,听他讲述自己横跨大西洋的奇幻漂流记。在这次探险中,刘勇将独木舟当作是一个社会学场景实验室,在54天23小时里,他撰写了7万字的海上日志,并用微型摄像机和录音笔记录了队员的探险行为与社会行为。

    “我们计划发表期刊论文,制作剪辑横跨大西洋的纪录片,还会出一本传记。”对于刘勇来说,横跨大西洋不仅是一次探险,也是一次学术研究。他笑着告诉记者,“ocean crossing(跨洋划船)是最能赋予人智慧的一项探险活动,但我保证,这是第一次参加也是我最后一次。”

    封面新闻记者对话刘勇


    用最原始的方式横跨大西洋

    全程5239公里 人均划桨60余万次

    2020年刘勇计划与法国朋友开启独木舟划桨横跨大西洋的计划,但因为一些特殊的原因延期到了今年。

    “团队的成员,除了我一个中国人,另外五个全部都是法国人,最年轻的27岁,年龄最大的64岁。”1月30日,54岁的刘勇与五位法国同伴组成的横渡大西洋探险队从大西洋东岸的加那利群岛耶罗岛La restinga码头出发,使用一艘名为“桨手”的独木舟开始横渡大西洋。

    “桨手”是刘勇和同伴们花了近10万欧元采购的一艘二手独木舟,舟身长不到10米,重量约800公斤。加上改装、补给、联络和救援配备等,每个人大西洋跨洋划船的费用都远超了攀登珠峰的费用。

    刘勇透露这次跨越大西洋采用最原始的方式:无动力划船。这是一种完全不同于帆船航海的海洋探险,全靠人力划桨,不借助风力设备。

    探险全程5239公里,探险队分为两组,每组三人昼夜不停地划桨,耗时54天23小时,平均划桨60余万次/人。划桨60余万次是什么样的概念呢?具体来讲,每个人要在1分钟完成划桨20次,一个小时1200次,需要不间断地划2-4小时。

    一旦出发就不能回头,能选择的结果只有两种,成功横渡和被救援。被救援就意味着探险计划终止,探险团成员会被救走,但独木舟只能报废沉入大海。刘勇告诉记者,“同伴只要不是受伤严重或者独木舟倾覆,我们绝不会按动腰上的救援按钮。”

    “54天23小时里,没有网络,几乎是与世隔绝的状态,隔半个月会使用卫星电话报个平安。

    这是最枯燥的一次探险了。”但刘勇和同伴深知,枯燥绝对不是放弃探险的理由。

    独木舟划桨

    气候是最大的敌人

    无论多艰险都要出舱划浆

    “我参与过很多探险活动,挑战过苏格兰北大西洋海中图腾柱,在喜马拉雅山脉南坡完成过未登峰,在古巴开辟过攀岩新线路,但相比这次独木舟划桨横跨大西洋,之前的挑战都不算什么。”

    “有几次一度以为自己回不去了!”刘勇告诉记者,此次探险他和同伴几乎没有站立过,靠着喝生水、吃脱水食物生存下来。一路上历经了气候、洋流、险况,但无论情况多么艰险,探险家们都要出舱划浆。

    多变的气候是最大的敌人,一次次挑战着刘勇和同伴的耐性。

    探险队在出发第一周后就遭遇了大西洋北部高压形成的大风和大浪天气,同时将低压推向划行路线上,为避开不利天气,刘勇和同伴不得不改变路线持续往南,绕行了15天才从坏天气边缘通过。

    刘勇举例,一个经度60海里(111公里),如果遇到逆风,独木舟可能会倒退1-2个经度,这就意味着之前的努力都白费了。有时候,还会遇到暴雨,全身衣服都打湿了,仍然不能停止划桨。

    在长达54天的海上探险时间里,经历了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仅仅是严重晕船症状就持续到28天才得到缓解,各种恶劣的天气迫使队员们划桨体力消耗巨大,在抵达目的地的前几晚还差点遭遇船只倾覆。

    艰苦的回忆里,刘勇也能想起一些美妙的场景。“天气好的时候,我们会遇到很多海洋生物,海豚、鲸鱼甚至是鲨鱼,这些生物会安静地出现在独木舟周围,很多人以为海洋会给航程带来危险,但一次都没有,只要不去招惹,它们就不会伤害人类。”刘勇告诉记者,除了能看到各种各样的海洋生物,大西洋的星空也美不胜收。

    撰写了7万字海上日志 将开展学术研究

    下一站目的地还没有计划

        当地时间3月26日早上八点半,刘勇一行人成功抵达南美洲的瓜德鲁普,顺利完成探险。靠岸以后,6个人迫不及待地离开了独木舟,一秒钟都不想多呆。

    50多天里,刘勇几乎没有站立过,刚到地面时由于双脚没有平衡性,他根本无法快速地行走。回酒店的距离只有800米,刘勇走了2个小时。回到酒店后的第一件事情,他洗了一个热水澡,擦干双脚后躺在了软软的床上。

    本次探险过程中,刘勇除了完成了艰苦探险,还将几平米的独木舟作为一个社会学场景实验室,撰写了7万字的海上日志,并用微型摄像机和录音笔记录了队员的探险行为与社会行为。接下来他会对留存下来的影像资料和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开展学术研究。

    “探险结束以后,我还有一个很深的感触,资源的使用。”刘勇表示,只有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生存后的人,才会发现有些资源在非必要时可以不使用。“比如,夏天开车时,空调不必一直打开;水可以循环利用;低碳烹饪等等。”

    采访的最后,记者提问刘勇,下一站目的地是哪里,对未来的探险活动有什么计划。他表示,探险是冒险和未知领域的探索。准确地说,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现在已经没有探险家了,因为科技的现代,很难避免不与外界联系,而此次“脱离社会化”的探险恰好是吸引他参与此次探险的原因。

    “对于下一站的目的地,我还没有计划。”

    原链接:https://m.thecover.cn/news_details.html?eid=Ct3xPQ95NBeH90qSdq8Jkw==&channelId=null

    编审:张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