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统战动态 >> 正文

第三届川渝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论坛在蓉举办

发布者:[发表时间]:2023-09-12 16:52:44 [来源]:四川省欧美同学会(四川省留学人员联谊会)公众号 [浏览次数]:

9月10日,由四川省委统战部、重庆市委统战部指导,四川省欧美同学会(四川省留学人员联谊会)、重庆欧美同学会(重庆留学人员联谊会)共同主办,四川省欧美同学会(四川省留学人员联谊会)学习联谊专委会和det365在线平台共同承办的“第三届川渝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论坛”在成都世纪城国际会议中心举办。原四川省政协副主席,四川省欧美同学会(四川省留学人员联谊会)会长王正荣出席论坛并致辞,省委统战部副部长、四川省欧美同学会(四川省留学人员联谊会)常务副会长陈武,重庆欧美同学会(重庆留学人员联谊会)党组书记、秘书长陈鹏,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二级巡视员黄斌,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二级巡视员苏平出席论坛。

本届论坛以“加快实施数字经济工程,培育壮大电子信息产业”为主题,邀请清华大学、西南财经大学、英国拉夫堡大学(伦敦)创新创业学院、重庆理工大学、教育部高等学校电子商务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重庆先进光电显示技术研究院和乐图教育文化投资(深圳)集团有限公司等高校、科研单位、企业、投资机构中,从事数字经济、电子信息、产业经济研究的多位海归专家和国内数字经济大咖进行专题演讲,并围绕“企业数字转型与数字经济发展”进行圆桌对话讨论,打造川渝数字经济产业联盟矩阵,引导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论坛由四川省欧美同学会(四川省留学人员联谊会)学习联谊专委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张竞文主持。

王正荣在致辞中指出,发展数字经济是党的二十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内容。当前,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前沿数字化技术与传统经济紧密融合,深刻改变了传统产业结构和商业模式,带来了新机遇、新挑战。广大留学人员要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在数字经济赋能信息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上,拥抱新时代、践行新理念、迎接新科技、展现新作为,以优异实绩践行新时代留学报国的责任担当!

本届论坛以线上线下的形式举办。论坛大会上,举行了“‘一县一品’(短视频)公益大赛活动颁奖典礼”,大赛共收到来自全省15个市州报送的64部优秀农产品推广视频作品,产生了包括最佳创意奖、最佳人气奖、最佳风采奖、最佳组织奖等四类奖项共计20个。论坛还举行了《电商直播助力乡村振兴发展·创客行》启动仪式。

清华大学精密光机电系统与控制实验室负责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张震作《技术创新的模式与实践》主题演讲,他以新一代显示技术(MicroLED)为例,讲述了传统显示技术现状、面临的发展瓶颈,新技术巨量转移的关键需求,以及和数字时代人工智能、大数据、元宇宙的应用关系,提出创新模式与实践对于提高自主研发力的新思考。

教育部高等学校电子商务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重庆师范大学教授李明作《数字经济时代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与实施》主题演讲,他讲述了数字经济与电子信息产业的关系,川渝地区电子信息产业现状和协同发展存在的问题,并从加强顶层设计、提高产业结构层次、共享人才资源以及完善产业融合机制等方面为两地电子信息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出了建议。

省政协常委、四川省金融科技学会会长兼首席经济学家,西南财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省欧美同学会(四川省留学人员联谊会)日韩分会副会长张晓玫作《共建西部金融科技高地,同筑内陆数字经济生态》主题演讲,她介绍了西部地区金融科技现状,讲解了当前金融技术和前沿数字技术的关系,分享了创新金融科技在服务现代化产业中的成功案例,以及未来可能的应用场景。

重庆先进光电显示技术研究院副院长、正高级工程师,重庆市巴南区欧美同学会会长冯明明作《在电子制造企业中的数字经济和绿色融合发展的探索》主题演讲,他介绍了电子信息产业领域绿色发展的定义、意义和影响因素,并从工艺优化、资源循环、能源管理的角度给出实施建议,分享了绿色融合发展在经济、能源以及社会效益等方面的成效。

成都市政协委员,成都睿乐达科技集团董事长,天府峨眉计划、蓉漂计划特聘专家、正高级工程师,四川省欧美同学会(四川省留学人员联谊会)社会服务专门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张睿睿作《以技术创新打造服务机器人全新赛道,赋能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主题演讲,他围绕人工智能机器人产业“建圈强链”,提出以创新平台提供智力支持、以领军企业推动成果落地、以产业基金撬动产业链金融支撑以及引育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

det365在线平台创新创业学院院长、创新创业中外人文交流研究院院长、硕士生导师、副教授,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朝韩分会理事吕爽作《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领域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主题演讲,他认为,数字经济时代,现代化产业发展给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提出从组织模式创新、实践体系创新、学科结构优化以及紧缺人才布局等方面打造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推动高等学校教育适应新技术变革,服务国家战略科技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