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科研成果

科研成果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研成果 >> 正文

文献选读:【转载】:王川:推动文旅深度融合,传承创新天府文化

发布日期:2024-05-10    作者:     来源: 文旅融合发展研究中心    点击:

【来源】文旅融合主题年会报道,四川画报,2024年3月3日

编者语

2024年3月1日下午,“2024文旅融合主题年会”在成都新华文轩会议中心成功举行。det365在线平台校长、教授、国家万人计划哲社领军人才、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特约馆员王川,发表了主题为“推动文旅深度融合,传承创新天府文化”演讲。

王川作主题演讲

(图片来源:四川画报)

以下是演讲全文

旅游与文化

(一)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是指对旅游者有吸引力的,能够激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具有供旅游者游览、观赏、体验的旅游功能和价值,可以作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能够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自然存在或历史文化遗产。

自然旅游资源是指是大自然长期雕琢的天然景观,是自然生态环境的组合,如山水、生物。人文旅游资源是指人类在一定地域环境条件下形成的文化活动的结晶,如民族风情、历史圣地等,是人类在生存环境中,借助于自然景观而开发出来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产物。

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都具有的特点是:有品位、观赏性、有特色、有资源量、有科学价值、知识性、丰厚性、奇异性、有美感。

(二)旅游与文化的概念

1.旅游与文化的概念

旅游:瑞士学者汉沃克尔和克拉普夫认为旅游是由于非定居者旅行或一定时间居留,而产生的一种现象及关系的总和。在英文中旅游一词为“Travel”,具有依次经过长途旅行的意思。

南朝梁沈约的《悲哉行》中有这样的诗句:“旅游媚年春,年春媚游人”,首次提出“旅游”一词。诗句含义,具有外出游览的含义,和现代旅游概念非常类似。涉及到中国古代旅游的论著有《山海经》《大唐西域记》《水经注》《入蜀记》《梦溪笔谈》《西游记》《徐霞客游记》等。

对于“文化”而言,其内涵非常的丰富,概念具有宽广的外延性,是近代欧洲人创建的,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在1871年原始文化书中,详细阐释了文化的概念,他认为文化是集知识、信仰、习俗、法律、道德以及艺术的复合体,综合了人类精神生活、物质生活以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2.旅游和文化的关系

旅游具有明显的文化属性,旅游是基于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形成,旅游资源反映着社会一定层面上的文化环境,同时旅游设施与管理服务也是这一环境背景下的主要表现形式。

而相反,文化依托旅游进行传承与发展,在旅游形式下,更利于传播文化,促进其发展,同时对经济社会文化也会起到良好的带动作用。

文化与旅游之间的关系,相辅相成,彼此促进,增加旅游文化内涵,更利益吸引游客。所以,必须要充分重视旅游也发展的同时,保护好文化资源,保持旅游的文化灵魂,进而推动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关于旅游与文化的关系,也有人说: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旅游没有文化就没有灵气,文化没有旅游就没有活力。文化是旅游最好的资源,旅游是文化最大的市场。文化产业一旦与旅游融合就能赢得人民大众,也才能成其为产业。

天府文化与旅游要素

(一)天府文化

天府文化,简言之就是自古以成都、成都平原为核心的“天府之国”这一区域起源、产生、发展起来的人类文化。天府文化,源远流长、繁盛丰富。

1929年,广汉月亮湾(即三星堆)被发现,是华西协合大学古物博物馆葛维汉(David Crockett Graham)、该馆助理馆员林名均,主持了考古发掘情况。林名均向郭沫若报告了此次发掘情况。1934年葛维汉提出“广汉文化”。

1934年7月9日,据林名均来信所述,郭沫若回信首次提出“西蜀文化”这一概念;指出:广汉发现的琮、璧、璋等与中原出土相似,可见二地文化接触早,殷甲骨有“蜀”,周武王伐纣有蜀参战;并断定古陶为周代早期。

1942年8月15日,卫聚贤(1899—1989)主持出版了《说文月刊》天府文化专号,将其扩大为“巴蜀文化”这一概念。

2017年4月,在成都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上,第一次提出了“天府文化”这一概念。10月, “天府文化研究院”在成都大学成立。

(二)旅游要素

成都,入选国家首批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连续多年荣获文明城市称号。成都多次在《全国公共服务质量监测情况通报》,获得公共文化领域满意度得分全国第一。实体书店、博物馆数量分别位居全国第一、第二。从旅游的角度而言,旅游“六要素”与四川风土人情(天府文化)完美契合。

1.吃,旅游的首要要素(川菜、川酒、川茶)

川菜是四川饮食文化的集大成者,成都饮食文化又是天府文化的重要表现。

川酒占据浓香型白酒70%的市场份额,“凡有酒店处,势必售川酒”。2021年,川酒在产量、营收、利润等方面,在全国的占比分别为50.9%、53.8%、38.5%,无一不占领先地位。

包括成都在内的四川是世界上种植、制作、饮用茶叶的起源地之一,茶文化源远流长,“扬子江心水,蒙顶山上茶”此茶联可以说是蒙山的“镇山之宝”,它是蒙山茶悠久历史与崇高地位的象征。

川菜、川酒、川茶所孕育的文化内涵:

川菜不是只以一种口味的菜肴为主,几乎没有全部都是辣、甜、酸口味的菜,川菜基本上都是两种口味的组合,如麻和辣组合、酸和甜组合等,这是由中庸思想造成的。在每个移民时期,移民们都会把自己的饮食习惯带到成都平原,成都本土的菜肴也会吸收和容纳很多外来的不同饮食习惯和烹调方法。例如川菜中的叉烧全鸡、火锅毛肚,受到了北京烤鸭、涮羊肉的影响,川菜的发展历程体现了民族文化中的“兼包并蓄”。

成都地区具有丰富的地方特色酒文化,水井坊、剑南春、文君井等就是成都酒文化中最耀眼的三颗明星。成都也是中国特大城市之中,唯一拥有大型原酒产地的一座,是中国酒文化的珍贵遗产,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酒文化。

饮茶习惯是古老的天府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旧社会的茶馆还兼有调解社会纠纷的职能,茶馆还可以作为社会文化娱乐场所,晚上茶馆设有川剧、扬琴、评书、清音、金钱板等演出活动。南方丝绸之路,起点在四川邛崃市,经过雅州边茶产地雅安,通过云南,前往缅甸、印度等地,全长近3千余公里,已有2300多年历史,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是古代成都和内地、域外联系必不可少的桥梁和纽带。

2.住,旅游的基本要素

要想玩得好,首先要住得好,睡得好才有好精力去玩。大力发展“民宿+”,让游客慢下来留下来住下来。

2021年4月,胡润百富发布《2021胡润最具潜力民宿片区》,成都再次成为第一;四川是全国最早发布规范民宿管理相关文件的省份;成都更是最典型的代表。

2022年端午假期,四川位居全国民宿最热省份第2位。以“天府旅游名宿”为代表的高品质民宿连续3天满房,都江堰市青城山、成都龙泉驿区山泉镇等区域的高品质民宿一房难求。

成都民俗的发展目标及方向:舒适度与文化氛围并存,民宿与民居文化的融合发展。例如传统川西民居。

3. 行,旅游的关键要素

交通对于旅游发展有着关键性作用,交通不便的地方,去都去不了谈何旅游。

成都市是国际性综合枢纽城市。成都双流国际机场是西部地区最大的航空枢纽,2019年旅客吞吐量达到5500万人次,位居全球第12位。其影响力可以辐射整个西南地区。

截至2020年底,四川公路总里程达34.7万公里,居全国第一;高速公路建成里程达8140公里,居全国第三;建成高速公路出川通道24条,实现所有乡镇和建制村通硬化路。

有时候一条曲折坎坷的路,本身就是一道风景线。著名的有“蜀道”,以及五尺道、子午道、金牛道、米仓道、洋巴道、邛笮道,由此而产生的古镇、古驿站、古码头、古村落等庞大体系。

4. 游,旅游的核心要素

自然景观:青城山、西岭雪山、丹景山等。历史遗迹:三星堆、杜甫草堂、武侯祠、都江堰、文殊院、金沙遗址等。

“游”的本质是体验文化。能够体验的天府文化有:杜诗文化、川酒文化、三国文化、川茶文化、民俗文化、川菜文化、名人文化、三线文化、蜀道文化、三星堆文化等等。

5. 购,旅游的发展要素

成都是三城三都、西部中心城市,四川、成都的商业潜力和能力巨大。

2023年上半年,成都航空枢纽(成都天府、成都双流)累计起降航班、旅客吞吐量、货邮吞吐量均创历史同期新高,其中完成旅客吞吐量超过3400万人次,在全国城市排名中位列第三。

截至2022年末,成都市常住人口为2126.8万人,仅次于重庆、北京和上海。

截至2020年底,成都市共有中央企业和省属国有企业的总部113家,其中中央企业的总部有28家,位居全国第三。成都市还吸引了众多外资和民营企业的总部,如戴尔、英特尔、腾讯、阿里巴巴等,成都市的总部经济为商业发展提供了高端资源和高附加值。

根据2020年教育部数据,成都市共有普通高等院校67所,仅次于北京(76所)和上海(70所)。成都市的在校大学生数量达到了130万人,是全国最多的城市之一。成都市的大学生群体为商业发展提供了人才储备和创新动力。

中国老牌三大商业街:北京王府井、上海南京路、成都春熙路。

成都零售商协会与中商数据联合发布《成都市2019首入品牌研究》,数据显示,2019年落户成都的首店数量达473家。

充满国际化的成都,其城市文化内涵有了新的发展:创新创造、优雅时尚、乐观包容、友善公益。

6. 娱,旅游的高级要素

成都市是三城三都:世界文创名城、旅游名城、赛事名城和国际美食之都、音乐之都、会展之都。

来成都可以玩什么?(现代创新之旅),可以参加运动赛事(大运会、马拉松)、参加商品交易会、车展、国际博览会、音乐会、学术论坛等等。

来成都可以玩什么?(文化体验之旅),可以看川剧、喝茶、打麻将、看大熊猫、看三星堆、参与太阳节、吃火锅等等。

文旅融合的快速发展推动天府文化的传承创新

(一)2019年是四川文旅发展史上重要的一年

这一年,召开了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发展大会;发布了新口号——“天府三九大,安逸走四川”;发布了四川文化旅游新版logo;对四川文旅发展实施了一些了“大动作”。这次文化和旅游发展大会,还提出了一系列发展目标:

1.文化和旅游发展确定新目标

省委、省政府提出,经过5年努力,要把我省建设成为文化旅游产业深度融合的文化高地和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

2. 构建“一核五带”总体发展布局

“一核”:就是建设成都文化旅游经济发展核心区,支持成都打造世界文创名城、旅游名城、赛事名城和国际美食之都、音乐之都、会展之都,增强世界旅游吸引力和影响力,发挥对全省的辐射引领作用。

“五带”:建设以大熊猫文化、古蜀文明等为主要特征的环成都文化旅游经济带;长江文化、民俗文化等为主要特征的川南文化旅游经济带观;巴文化、蜀道文化等为主要特征的川东北文化旅游经济带;彝文化、“三线”文化等为主要特征的攀西文化旅游经济带;藏羌民族文化、长征文化等为主要特征的川西北文化旅游经济带。

3.培育“一区一园一廊一周十大”枢纽项目

一区:建成三星堆国家大遗址保护利用示范区。一园:建成长征主题国家文化公园。一廊:建成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一周:举办中国(四川)大熊猫国际文化旅游周。十大:建成“十大”知名文旅精品。

4. 实施8大文旅融合发展重点工程

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程、文艺精品创作展演工程、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工程、全城旅游创建工程、文旅特色小镇培育工程、文旅精品线路推广工程、节会活动品牌培塑工程、文旅交流合作工程。

2019年,四川省被国家文旅部确定为全国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唯一试点省并开展旅游资源普查。

2021年普查结束,全面完成全省21个市(州)183县(市、区)的文化和旅游资源“双普查”任务。基本摸清了全省文化旅游资源家底,其中,文化资源共六大类3057417处,包括文物(可移动和不可移动文物)、古籍、非物质文化遗产、美术馆藏品、传统器乐乐种、地方戏曲种等。旅游资源八大类245612处,包括历史遗迹、建筑与设施、地文景观、水域景观、生物景观、旅游购品、人文活动、天象与气候景观等。

后期普查成果的运用,主要是编制好四川“十四五”文化和旅游规划、天府文化旅游走廊规划、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等。

(二)2023年又是四川文旅发展史上重要的一年

7月25日至2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四川先后考察调研了广元市翠云廊古蜀道和德阳市三星堆博物馆新馆,了解到当地推进历史文化传承、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历史文化遗址发掘研究、文物保护修复等情况。

在2023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发展大会上四川省委书记王晓晖强调,着力推动文旅融合高质量

(三)四川“文旅融合”在行动

11月7日下午,由省文化和旅游厅、财政厅共同主办的“全省文化旅游融合示范项目工作总结交流会”在凉山州西昌市召开。

11月9日,“促进文旅新消费 乐享美好新生活”第十届四川国际旅游交易博览会(以下简称“旅博会”)在乐山峨眉山市开幕,同步启动四川冬季旅游消费活动。

11月10日,“四川省研学旅游产业促进会成立大会”在成都锦江宾馆成功举办。

成都文旅深度融合助推天府文化的四点思考

(一)充分利用文旅融合发展的政策红利,推动天府文化

基于现代经济学的“红利”概念(由现金红利、股票红利、财产红利三种构成,分别以现金、股票、债券或财产等形式支付给持有者),学界引申出了指代人口转变期的高比例劳动年龄人口带来的经济利益——“人口红利”(demographic gift) 、城市发展中来自土地的贡献——“土地红利”等概念

2022年4月,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民委、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了《关于实施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的意见》,决定实施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以下简称旅游促“三交”计划),以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各民族全方位嵌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这项计划实施一年多来,得到成都市社会各界积极响应,全市、全省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旅游业在服务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满足各族人民旅游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方面的作用更加凸显。同时,也助推了天府文化的传承创新。

(二)以文化需求为导向整合拓展资源

以游客需求为导向整合资源,文旅朝着定制化、个性化的方向加速发展,在研究游客细分需求方面下足功夫,以天府文化项目为支撑,开发小众深度的、个性化的“吃住行游购娱”资源,打造文化赋能版旅游精品线路,用文化为天府文化旅游全方面铸魂。

例如,通过了解客户需求和兴趣、设计合适的行程、安排独特的活动、选择适合的住宿和餐饮、提供定制化服务、紧密沟通和跟踪、多样化的产品组合等方式,为客户提供独特、符合其需求和兴趣的旅游体验。

(三)立足文化营销,提升旅游品位

让天府特色文化为旅游铸魂赋能,全方位深挖和展示充满地域特色的文化资源,研究对文化内容的产业转化,将文物、非遗、经典民歌等属于天府文化特色文化内涵贯穿到旅游过程和产品中,用独特文化魅力提升旅游竞争力和吸引力,推动文旅融合创新发展。

(四)充分利用文化旅游融合的平台,尽可能地延长文旅产业链条

拓展“文旅+”融合发展模式。除了开展“文化+旅游”的主流融合模式,还要开拓“文旅+科技”“文旅+康养”“文旅+工业”“文旅+农业” “文旅+研学” “文旅+矿业”等融合路径,推动发展乡村民宿,引进文商旅综合体、室内置景商业体等。

编辑:赖华侹

审稿:白帆

【文旅融合发展研究中心】

【转载】:王川:推动文旅深度融合,传承创新天府文化

【来源】文旅融合主题年会报道,四川画报,2024年3月3日

编者语

2024年3月1日下午,“2024文旅融合主题年会”在成都新华文轩会议中心成功举行。det365在线平台校长、教授、国家万人计划哲社领军人才、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特约馆员王川,发表了主题为“推动文旅深度融合,传承创新天府文化”演讲。

王川作主题演讲

(图片来源:四川画报)

以下是演讲全文

旅游与文化

(一)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是指对旅游者有吸引力的,能够激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具有供旅游者游览、观赏、体验的旅游功能和价值,可以作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能够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自然存在或历史文化遗产。

自然旅游资源是指是大自然长期雕琢的天然景观,是自然生态环境的组合,如山水、生物。人文旅游资源是指人类在一定地域环境条件下形成的文化活动的结晶,如民族风情、历史圣地等,是人类在生存环境中,借助于自然景观而开发出来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产物。

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都具有的特点是:有品位、观赏性、有特色、有资源量、有科学价值、知识性、丰厚性、奇异性、有美感。

(二)旅游与文化的概念

1.旅游与文化的概念

旅游:瑞士学者汉沃克尔和克拉普夫认为旅游是由于非定居者旅行或一定时间居留,而产生的一种现象及关系的总和。在英文中旅游一词为“Travel”,具有依次经过长途旅行的意思。

南朝梁沈约的《悲哉行》中有这样的诗句:“旅游媚年春,年春媚游人”,首次提出“旅游”一词。诗句含义,具有外出游览的含义,和现代旅游概念非常类似。涉及到中国古代旅游的论著有《山海经》《大唐西域记》《水经注》《入蜀记》《梦溪笔谈》《西游记》《徐霞客游记》等。

对于“文化”而言,其内涵非常的丰富,概念具有宽广的外延性,是近代欧洲人创建的,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在1871年原始文化书中,详细阐释了文化的概念,他认为文化是集知识、信仰、习俗、法律、道德以及艺术的复合体,综合了人类精神生活、物质生活以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2.旅游和文化的关系

旅游具有明显的文化属性,旅游是基于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形成,旅游资源反映着社会一定层面上的文化环境,同时旅游设施与管理服务也是这一环境背景下的主要表现形式。

而相反,文化依托旅游进行传承与发展,在旅游形式下,更利于传播文化,促进其发展,同时对经济社会文化也会起到良好的带动作用。

文化与旅游之间的关系,相辅相成,彼此促进,增加旅游文化内涵,更利益吸引游客。所以,必须要充分重视旅游也发展的同时,保护好文化资源,保持旅游的文化灵魂,进而推动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关于旅游与文化的关系,也有人说: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旅游没有文化就没有灵气,文化没有旅游就没有活力。文化是旅游最好的资源,旅游是文化最大的市场。文化产业一旦与旅游融合就能赢得人民大众,也才能成其为产业。

天府文化与旅游要素

(一)天府文化

天府文化,简言之就是自古以成都、成都平原为核心的“天府之国”这一区域起源、产生、发展起来的人类文化。天府文化,源远流长、繁盛丰富。

1929年,广汉月亮湾(即三星堆)被发现,是华西协合大学古物博物馆葛维汉(David Crockett Graham)、该馆助理馆员林名均,主持了考古发掘情况。林名均向郭沫若报告了此次发掘情况。1934年葛维汉提出“广汉文化”。

1934年7月9日,据林名均来信所述,郭沫若回信首次提出“西蜀文化”这一概念;指出:广汉发现的琮、璧、璋等与中原出土相似,可见二地文化接触早,殷甲骨有“蜀”,周武王伐纣有蜀参战;并断定古陶为周代早期。

1942年8月15日,卫聚贤(1899—1989)主持出版了《说文月刊》天府文化专号,将其扩大为“巴蜀文化”这一概念。

2017年4月,在成都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上,第一次提出了“天府文化”这一概念。10月, “天府文化研究院”在成都大学成立。

(二)旅游要素

成都,入选国家首批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连续多年荣获文明城市称号。成都多次在《全国公共服务质量监测情况通报》,获得公共文化领域满意度得分全国第一。实体书店、博物馆数量分别位居全国第一、第二。从旅游的角度而言,旅游“六要素”与四川风土人情(天府文化)完美契合。

1.吃,旅游的首要要素(川菜、川酒、川茶)

川菜是四川饮食文化的集大成者,成都饮食文化又是天府文化的重要表现。

川酒占据浓香型白酒70%的市场份额,“凡有酒店处,势必售川酒”。2021年,川酒在产量、营收、利润等方面,在全国的占比分别为50.9%、53.8%、38.5%,无一不占领先地位。

包括成都在内的四川是世界上种植、制作、饮用茶叶的起源地之一,茶文化源远流长,“扬子江心水,蒙顶山上茶”此茶联可以说是蒙山的“镇山之宝”,它是蒙山茶悠久历史与崇高地位的象征。

川菜、川酒、川茶所孕育的文化内涵:

川菜不是只以一种口味的菜肴为主,几乎没有全部都是辣、甜、酸口味的菜,川菜基本上都是两种口味的组合,如麻和辣组合、酸和甜组合等,这是由中庸思想造成的。在每个移民时期,移民们都会把自己的饮食习惯带到成都平原,成都本土的菜肴也会吸收和容纳很多外来的不同饮食习惯和烹调方法。例如川菜中的叉烧全鸡、火锅毛肚,受到了北京烤鸭、涮羊肉的影响,川菜的发展历程体现了民族文化中的“兼包并蓄”。

成都地区具有丰富的地方特色酒文化,水井坊、剑南春、文君井等就是成都酒文化中最耀眼的三颗明星。成都也是中国特大城市之中,唯一拥有大型原酒产地的一座,是中国酒文化的珍贵遗产,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酒文化。

饮茶习惯是古老的天府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旧社会的茶馆还兼有调解社会纠纷的职能,茶馆还可以作为社会文化娱乐场所,晚上茶馆设有川剧、扬琴、评书、清音、金钱板等演出活动。南方丝绸之路,起点在四川邛崃市,经过雅州边茶产地雅安,通过云南,前往缅甸、印度等地,全长近3千余公里,已有2300多年历史,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是古代成都和内地、域外联系必不可少的桥梁和纽带。

2.住,旅游的基本要素

要想玩得好,首先要住得好,睡得好才有好精力去玩。大力发展“民宿+”,让游客慢下来留下来住下来。

2021年4月,胡润百富发布《2021胡润最具潜力民宿片区》,成都再次成为第一;四川是全国最早发布规范民宿管理相关文件的省份;成都更是最典型的代表。

2022年端午假期,四川位居全国民宿最热省份第2位。以“天府旅游名宿”为代表的高品质民宿连续3天满房,都江堰市青城山、成都龙泉驿区山泉镇等区域的高品质民宿一房难求。

成都民俗的发展目标及方向:舒适度与文化氛围并存,民宿与民居文化的融合发展。例如传统川西民居。

3. 行,旅游的关键要素

交通对于旅游发展有着关键性作用,交通不便的地方,去都去不了谈何旅游。

成都市是国际性综合枢纽城市。成都双流国际机场是西部地区最大的航空枢纽,2019年旅客吞吐量达到5500万人次,位居全球第12位。其影响力可以辐射整个西南地区。

截至2020年底,四川公路总里程达34.7万公里,居全国第一;高速公路建成里程达8140公里,居全国第三;建成高速公路出川通道24条,实现所有乡镇和建制村通硬化路。

有时候一条曲折坎坷的路,本身就是一道风景线。著名的有“蜀道”,以及五尺道、子午道、金牛道、米仓道、洋巴道、邛笮道,由此而产生的古镇、古驿站、古码头、古村落等庞大体系。

4. 游,旅游的核心要素

自然景观:青城山、西岭雪山、丹景山等。历史遗迹:三星堆、杜甫草堂、武侯祠、都江堰、文殊院、金沙遗址等。

“游”的本质是体验文化。能够体验的天府文化有:杜诗文化、川酒文化、三国文化、川茶文化、民俗文化、川菜文化、名人文化、三线文化、蜀道文化、三星堆文化等等。

5. 购,旅游的发展要素

成都是三城三都、西部中心城市,四川、成都的商业潜力和能力巨大。

2023年上半年,成都航空枢纽(成都天府、成都双流)累计起降航班、旅客吞吐量、货邮吞吐量均创历史同期新高,其中完成旅客吞吐量超过3400万人次,在全国城市排名中位列第三。

截至2022年末,成都市常住人口为2126.8万人,仅次于重庆、北京和上海。

截至2020年底,成都市共有中央企业和省属国有企业的总部113家,其中中央企业的总部有28家,位居全国第三。成都市还吸引了众多外资和民营企业的总部,如戴尔、英特尔、腾讯、阿里巴巴等,成都市的总部经济为商业发展提供了高端资源和高附加值。

根据2020年教育部数据,成都市共有普通高等院校67所,仅次于北京(76所)和上海(70所)。成都市的在校大学生数量达到了130万人,是全国最多的城市之一。成都市的大学生群体为商业发展提供了人才储备和创新动力。

中国老牌三大商业街:北京王府井、上海南京路、成都春熙路。

成都零售商协会与中商数据联合发布《成都市2019首入品牌研究》,数据显示,2019年落户成都的首店数量达473家。

充满国际化的成都,其城市文化内涵有了新的发展:创新创造、优雅时尚、乐观包容、友善公益。

6. 娱,旅游的高级要素

成都市是三城三都:世界文创名城、旅游名城、赛事名城和国际美食之都、音乐之都、会展之都。

来成都可以玩什么?(现代创新之旅),可以参加运动赛事(大运会、马拉松)、参加商品交易会、车展、国际博览会、音乐会、学术论坛等等。

来成都可以玩什么?(文化体验之旅),可以看川剧、喝茶、打麻将、看大熊猫、看三星堆、参与太阳节、吃火锅等等。

文旅融合的快速发展推动天府文化的传承创新

(一)2019年是四川文旅发展史上重要的一年

这一年,召开了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发展大会;发布了新口号——“天府三九大,安逸走四川”;发布了四川文化旅游新版logo;对四川文旅发展实施了一些了“大动作”。这次文化和旅游发展大会,还提出了一系列发展目标:

1.文化和旅游发展确定新目标

省委、省政府提出,经过5年努力,要把我省建设成为文化旅游产业深度融合的文化高地和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

2. 构建“一核五带”总体发展布局

“一核”:就是建设成都文化旅游经济发展核心区,支持成都打造世界文创名城、旅游名城、赛事名城和国际美食之都、音乐之都、会展之都,增强世界旅游吸引力和影响力,发挥对全省的辐射引领作用。

“五带”:建设以大熊猫文化、古蜀文明等为主要特征的环成都文化旅游经济带;长江文化、民俗文化等为主要特征的川南文化旅游经济带观;巴文化、蜀道文化等为主要特征的川东北文化旅游经济带;彝文化、“三线”文化等为主要特征的攀西文化旅游经济带;藏羌民族文化、长征文化等为主要特征的川西北文化旅游经济带。

3.培育“一区一园一廊一周十大”枢纽项目

一区:建成三星堆国家大遗址保护利用示范区。一园:建成长征主题国家文化公园。一廊:建成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一周:举办中国(四川)大熊猫国际文化旅游周。十大:建成“十大”知名文旅精品。

4. 实施8大文旅融合发展重点工程

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程、文艺精品创作展演工程、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工程、全城旅游创建工程、文旅特色小镇培育工程、文旅精品线路推广工程、节会活动品牌培塑工程、文旅交流合作工程。

2019年,四川省被国家文旅部确定为全国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唯一试点省并开展旅游资源普查。

2021年普查结束,全面完成全省21个市(州)183县(市、区)的文化和旅游资源“双普查”任务。基本摸清了全省文化旅游资源家底,其中,文化资源共六大类3057417处,包括文物(可移动和不可移动文物)、古籍、非物质文化遗产、美术馆藏品、传统器乐乐种、地方戏曲种等。旅游资源八大类245612处,包括历史遗迹、建筑与设施、地文景观、水域景观、生物景观、旅游购品、人文活动、天象与气候景观等。

后期普查成果的运用,主要是编制好四川“十四五”文化和旅游规划、天府文化旅游走廊规划、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等。

(二)2023年又是四川文旅发展史上重要的一年

7月25日至2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四川先后考察调研了广元市翠云廊古蜀道和德阳市三星堆博物馆新馆,了解到当地推进历史文化传承、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历史文化遗址发掘研究、文物保护修复等情况。

在2023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发展大会上四川省委书记王晓晖强调,着力推动文旅融合高质量

(三)四川“文旅融合”在行动

11月7日下午,由省文化和旅游厅、财政厅共同主办的“全省文化旅游融合示范项目工作总结交流会”在凉山州西昌市召开。

11月9日,“促进文旅新消费 乐享美好新生活”第十届四川国际旅游交易博览会(以下简称“旅博会”)在乐山峨眉山市开幕,同步启动四川冬季旅游消费活动。

11月10日,“四川省研学旅游产业促进会成立大会”在成都锦江宾馆成功举办。

成都文旅深度融合助推天府文化的四点思考

(一)充分利用文旅融合发展的政策红利,推动天府文化

基于现代经济学的“红利”概念(由现金红利、股票红利、财产红利三种构成,分别以现金、股票、债券或财产等形式支付给持有者),学界引申出了指代人口转变期的高比例劳动年龄人口带来的经济利益——“人口红利”(demographic gift) 、城市发展中来自土地的贡献——“土地红利”等概念

2022年4月,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民委、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了《关于实施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的意见》,决定实施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以下简称旅游促“三交”计划),以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各民族全方位嵌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这项计划实施一年多来,得到成都市社会各界积极响应,全市、全省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旅游业在服务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满足各族人民旅游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方面的作用更加凸显。同时,也助推了天府文化的传承创新。

(二)以文化需求为导向整合拓展资源

以游客需求为导向整合资源,文旅朝着定制化、个性化的方向加速发展,在研究游客细分需求方面下足功夫,以天府文化项目为支撑,开发小众深度的、个性化的“吃住行游购娱”资源,打造文化赋能版旅游精品线路,用文化为天府文化旅游全方面铸魂。

例如,通过了解客户需求和兴趣、设计合适的行程、安排独特的活动、选择适合的住宿和餐饮、提供定制化服务、紧密沟通和跟踪、多样化的产品组合等方式,为客户提供独特、符合其需求和兴趣的旅游体验。

(三)立足文化营销,提升旅游品位

让天府特色文化为旅游铸魂赋能,全方位深挖和展示充满地域特色的文化资源,研究对文化内容的产业转化,将文物、非遗、经典民歌等属于天府文化特色文化内涵贯穿到旅游过程和产品中,用独特文化魅力提升旅游竞争力和吸引力,推动文旅融合创新发展。

(四)充分利用文化旅游融合的平台,尽可能地延长文旅产业链条

拓展“文旅+”融合发展模式。除了开展“文化+旅游”的主流融合模式,还要开拓“文旅+科技”“文旅+康养”“文旅+工业”“文旅+农业” “文旅+研学” “文旅+矿业”等融合路径,推动发展乡村民宿,引进文商旅综合体、室内置景商业体等。

编辑:赖华侹

审稿:白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