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基地概况

基地简介

当前位置: 首页 >> 基地概况 >> 基地简介

基地简介

基地名称:成都绿色低碳发展研究基地

基地级别:成都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

一、成都绿色低碳发展研究基地建设现状

(一)人才队伍

基地目前拥有专兼职科研人员40余名,含教育部管理科学与工程教指委委员、四川省管理与技术经济协会副理事成员、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四川省人民政府口岸与物流办特聘物流专家等。其中,高级职称15名,博士19名,学科背景涉及应用经济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企业管理、交通运输工程、物流管理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食品科学与工程、数学、统计学等。

1.学术委员会

夏志强(四川大学)

胡培(西南交通大学)

叶勇(西南交通大学)

胡安江(四川外国语大学)

杜洁(成都大学)

黄英杰(四川轻化工大学)

郭凌(四川农业大学)

黄雷(西华大学)

李进军、王泉、白帆、李震清、杨淇钧(det365在线平台)

 2.专家智库

四川能投集团、四川蜀道集团、四川省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等领域专家。

3.成员简况

研究基地成员

序号

姓名

年龄

学历

学位

职称

所属学科

所属部门

1

任迎伟

50

研究生

博士

教授

管理学

det365在线平台

2

夏志强

58

研究生

博士

教授

管理学

四川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

3

胡培

68

研究生

博士

教授

管理学

西南交通大学

4

叶勇

52

研究生

博士

教授

管理学

西南交通大学

5

胡安江

58

研究生

博士

教授

文学

四川外国语大学

6

杜洁

52

研究生

博士

教授

文学

成都大学

7

黄英杰

50

研究生

博士

教授

管理学

四川轻化工大学

8

郭凌

46

研究生

博士

教授

管理学

四川农业大学

9

黄雷

52

研究生

博士

教授

管理学

西华大学

10

李进军

47

研究生

博士

教授

管理学

det365在线平台

11

王泉

57

研究生

博士

教授

管理学

det365在线平台

12

陈忠路

41

研究生

博士

教授

经济学

det365在线平台

13

白帆

49

研究生

博士

副教授

经济学

det365在线平台

14

杨淇钧

48

研究生

硕士

教授

管理科学与工程

det365在线平台

15

杨龙

52

研究生

硕士

教授

公共管理

det365在线平台

16

李震清

44

研究生

硕士

教授

管理科学与工程

det365在线平台

17

甘俊伟

35

研究生

博士

副教授

工学

det365在线平台

18

王喆

37

研究生

博士

副教授

工学

det365在线平台

19

李裕坤

42

研究生

博士

副教授

应用经济学

det365在线平台

20

云亮

35

研究生

博士

副教授

工学

det365在线平台

21

周琳

37

研究生

博士在读

副教授

马克思主义理论

det365在线平台

22

余瑜

50

研究生

博士

讲师

企业管理

det365在线平台

23

姚通

33

研究生

博士

讲师

工学

det365在线平台

24

刘芳

32

研究生

博士

讲师

管理学

det365在线平台

26

陈建宇

30

研究生

博士

讲师

经济学

det365在线平台

27

陈雪

38

研究生

博士

讲师

经济学

det365在线平台

28

陈林

37

研究生

博士

讲师

管理学

det365在线平台

29

张思语

32

研究生

博士

讲师

经济学

det365在线平台

30

赵璐阳

32

研究生

博士

讲师

工学

det365在线平台

31

王超超

36

研究生

博士

讲师

经济学

det365在线平台

32

杨陈

31

研究生

硕士

副教授

工学

四川大学

33

刘陆

34

研究生

博士

讲师

工商管理

四川轻化工大学

4.主要负责人

执行主任:陈忠路

执行副主任:姚通、刘芳

学术部部长:陈建宇

宣传部部长:付楷

办公室主任:代雨宏

综合部部长:杨静

发展规划部部长:张思语

对外交流部部长:姚通

(二)现有基本条件

单位可为研究基地提供充足的实验室、场地与设备条件。其中交通物流实验室占地645平方米,学校先后投入了335万元进行冷链物流智慧化实训基地的装修改造和建设,购入了多媒体控制系统、温度控制设备、定制化桌椅、智能搬运机器人、冷冻库、气调库、冷藏质检台、冷链温湿度监控系统、智能保温箱设备、移动冷藏车、冷链综合业务系统和电脑等,设备价值231.2万元,为专业人才培养发挥重要的平台支撑作用。ERP实验室占地126平方米,设备资金价值307.487万元;2021年新建的大旅游产品交通运输仿真整体规划实验室占地72平方米、智慧大旅游产业链实验室占地379平万米、贸易经济实验室占地223平方米,三个实验室总价值657.72万元。

(三)部门合作情况

已与成都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和成都市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协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深度参与四川省碳中和技术创新中心创建工作,参与《成都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编写;参与《2020年成都市生态环境统计公报调研统计工作;参与国家社科重大项目“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研究”开题。

二、成都绿色低碳发展研究基地发展规划

(一)研究方向

成都绿色低碳发展研究基地以党的二十大报告“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双碳目标为引领、“两山”理念为指导,紧紧围绕成都所关心的绿色发展问题,将空间、产业、交通、能源四大结构全方位优化调整作为重点突破口,并结合自身优势,提出以下研究方向,旨在推动城市绿色低碳发展、塑造城市竞争新优势。

1.绿色空间结构调整

2.绿色低碳产业

3.绿色交通

4.绿色旅游

5.绿色烹饪

6.绿色食品

7.绿色供应链

8.绿色金融与碳金融

9.能源结构调整

(二)发展规划

1.研究基地硬件建设

本研究基地三年内预期投资1500万元,在已有硬件设施基础上建成绿色低碳空间、产业、交通、能源相关实验室,其中已有设备仪器930.2万元(如表1所示),即由经济管理学院已建成的智慧大旅游产业链实验室、交旅融合智慧化实验室、贸易经济实验室、冷链物流实验室以及信息工程学院已建成的电子技术实验室、数字处理工学实验室、虚拟仿真工程实验室的设备整合而来。规划建设分两期,第一期:2022-2023年,追加投资269.8万元,新增仪器设备建设科研实验室;第二期:2024年继续投入300万元,建设人才队伍和科研软环境。基地投资构成以软硬件环境建设投资为主,建设资金筹措采取申请成都市社科联建设经费、自筹与共建单位筹措为主。

表1 基地建设与投资情况

序号

名称

投资金额(万元)

占地面积(平米)

1

交旅融合智慧化实验室

123.9

72

2

智慧大旅游产业链实验室

533.3

379

3

贸易经济实验室

223

4

冷链物流实验室

273

645

5

电子技术实验室

600

300

6

数字处理工学实验室

7

虚拟仿真工程实验室

8

绿色低碳能源实验室

2.基地软件建设

一是建设成都绿色低碳发展研究基地网站,具体专栏包括基地介绍、基地管理制度介绍、项目管理制度介绍、科研动态、科研成果、成果转化等。基地介绍部分,主要是本基地成立目的、意义及研究方向、主要负责人等情况的简要情况介绍;基地管理制度部分,主要是基地管理和项目管理的实施细则;项目管理部分,主要是发布基地资助项目的指南、立项情况、项目进展及项目考核,以及结项情况等;科研动态主要是研究基地取得的主要成果,以及研究基地举办的研讨会等情况;成果转化主要是研究基地提交的决策报告采纳情况。二是制定基地的管理细则,主要分为总则、职能职务、主要责任、队伍建设、项目管理、建设经费六方面的内容,制定详实的管理制度和实施细则。

3.决策支撑

在三年内,力争承担国家、省、市低碳绿色发展相关重大课题至少2项,并递交绿色发展决策报告100份以上,为成都市乃至四川省绿色发展政策制定提供依据,同时积极制定并完善环保行业技术规范,构建成都市绿色低碳发展指标体系,每年测度并发布成都绿色低碳发展指数,宣传当前成都绿色低碳发展情况。每年资助绿色低碳发展研究项目50项,研究内容涉及城市低碳布局、低碳产业发展、绿色低碳交通、节能低碳建筑、能源替代优化、生态系统建设、公共机构示范、绿色低碳制造、绿色金融发展、碳交易市场构建等领域,为成都建成示范性的绿色低碳发展城市共享理论支持。

三、成都绿色低碳发展研究基地预期成果

“成都绿色低碳发展研究基地”将整合det365在线平台以及所有在蓉高校相关学科研究力量和资源,与成都市环境保护研究院通力合作,并积极拓展国内外合作交流渠道,服务成都、立足四川,努力建设成为全国一流的绿色低碳发展研究领域的特色专业智库。在五年时间内,协同成都市环境保护研究院和成都市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协会,共同完成以下目标:

1.科研成果

到账科研经费不低于800万元,出版专著3~5部,国家级立项项目不少于3项,省部级立项项目不少于5项,地厅级项目不少于10项,同时申请国家专利不少于8~10项,取得省市级科研奖励5~10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不少于80篇,其中SSCI/SCI/CSSCI收录论文不少于60篇;

2.成果转化

首先,依托研究基地,围绕节能环保、新能源开发、智能制造、低碳旅游项目等成都重点产业,为政府提供相关决策报告。其次,与成都市环境保护科学院合作,在污染防治及环境保护领域进行绿色低碳发展的应用对策研究;最后,与其他研究基地合作,共同围绕成都市政府决策的需要和绿色低碳产业发展需求开展工作,强化需求牵引和问题导向,找准发力点,下沉一线摸清各方需求,摸清政府决策和产业发展的“痛点”“断点”“难点”,创新组织方式和工作方式,发起成立“成都市绿色低碳发展战略联盟”,构建长效、可持续的服务机制,构筑绿色低碳发展新生态,为成都市政府提供咨询报告,获得政府认可。

3.人才培养

首先,依托本研究基地的科研平台,整合成都高校不同年龄层次、学术层次的绿色低碳领域科研人才,努力形成一支学术力量雄厚、学科结构合理的研究团队,产出一批原创性、标志性学术成果,推动实现城市绿色低碳发展研究的跨越式发展。其次,借助与成都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和成都市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协会的合作机会,争取踏入政府智库行列,参与到政府相关部门的绿色低碳发展决策中去,在实践中帮助成都市政府培养决策人才。